-2025-
09/28
17:08
“法院 综治”化纠纷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气十足
金秋九月,在武汉市黄陂区高标准农田里,除了丰收的稻浪,田间地头还活跃着机械设备的身影——农户或工人们正借助农机开展土地平整作业,为后续农事做准备。
这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维护,催生了广泛的涉农劳务合作,其中就包括建设方委托专业方提供机械设备来平整土地的合作形式。然而涉农民工的劳务合同关系纠纷偶有发生,尤其在设备使用、费用结算等环节问题,如何妥善化解此类矛盾、保障农户与务工者的合法权益,成为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守护“大国粮仓”的重要一环。
近日,一批涉及8名农民工、合计涉案金额23万元的欠薪纠纷,通过黄陂法院“法院 综治”解纷模式,联动司法与行政协作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快速分流、高效化解。
农田务工来讨薪
法院分流综治中心速启解纷通道
近年,武汉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黄陂区某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刘某等8人受其雇佣提供挖机、推土机机械作业。平整土地的工程结束后,双方根据薪资约定及工作时间进行了结算,确认了刘某等人应得的劳务工资。然而,当刘某等人要求公司支付剩余工资,公司却以拨付工程款未到账推脱,导致刘某等人未能拿到剩余劳务报酬。
欠薪无小事,黄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受理刘某等人8起案件后,在征求刘某等人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迅速将此案分流至黄陂区综治中心开展调解。
多部门联动攻坚
打造“枫桥经验”黄陂微样本
为高效化解矛盾,综治中心自受理登记后,依托“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格局,迅速启动纠纷化解程序。综治中心主任王晖与法官工作室入驻法官彭文珍积极对接区检察院、区农业农村局、某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搭建纠纷化解协调专班。
区法院入驻法官化身对话沟通桥梁,一方面耐心安抚农民工情绪、梳理诉求,另一方面也深入了解到企业经营的困境,运用“法、理、情”三个方面与双方反复沟通,从法律层面确保调解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区检察院入驻检察官用好前期支持起诉时赢得的农民工信任,细致地向双方释法说理,提出给予企业一定缓和期的合理方案,推动双方就付款期限达成初步共识;农业农村局则从行政部门职能出发,提供案涉高标准农田的土地性质认定、土地平整与验收等支持,为纠纷事实认定提供关键依据;该街道办事处凭借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多次联系双方,搭建面对面沟通平台,化解双方对立情绪。
通过多方联动,仅用时两周不到,刘某等8名农民工拿到“心心念念”的劳务报酬。
“协同解纷 跟踪问效”
延伸司法服务“最末梢”
农民工欠薪问题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计冷暖,更牵动着社会和谐稳定的“神经”。在此案处理中,黄陂法院打破“坐堂问案”的传统司法模式,以“枫桥经验”为指引,深度融入“法院 综治”多元解纷体系,主动联合区检察院、区农业农村局、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构建起“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力量聚合”的协同调解机制,将司法服务从“事后审判”向前延伸至“源头预防”,通过多方参与,力求在矛盾萌芽阶段就实现实质化解。
区法院入驻法官始终将农民工的“血汗钱”放在首位,细致核查薪资结算凭证,全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未忽视企业面临的实际经营困境,通过耐心沟通了解到工程款未到账的客观情况后,积极在双方间搭建协商桥梁,既用法律明确企业的付款义务,也以情理争取农民工的理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这种“刚柔并济”和“接地气”的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矛盾升级激化,更给予企业司法人文关怀——既督促其履行付款责任,又避免因诉讼对企业声誉和生产经营造成额外冲击。
案件调处完成后,为防止纠纷“反弹”,入驻法官严格落实综治中心的跟踪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回访逐一确认8名农民工的报酬到账情况,同时了解企业后续经营状况,确保矛盾化解“不留尾巴”。截至目前,8起纠纷的回访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调处结果满意度达100%,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稿件来源:黄陂区法院